探寻“上海味道”吸引年轻人的文化密码:美食为媒,串联起“非遗年味”

探寻“上海味道”吸引年轻人的文化密码:美食为媒,串联起“非遗年味”

admin 2025-01-18 电缆管理知识 3 次浏览 0个评论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5年春节被誉为是中国第一个“非遗年”。从“中国年”到“世界年”,春节的“咖位”也上升了。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85.8%的受访青年感觉近些年非遗更火、更“出圈”了,其中43.5%的年轻人品尝过非遗美食。

不管春节怎么过,“吃”总是年轻人最爱的一个春节传统项目。当非遗美食遇上“非遗年”,传统年俗美食如何得到更好地传承?日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访了嘉定徐行蒸糕、上海酱菜和三角塌饼等特色美食制作现场,探索这些地道“上海味道”吸引年轻人的文化密码。

塌饼和酱菜,美食里藏“年味”

三角塌饼是上海市嘉定区徐行镇的传统小吃,因其出锅后会切成三角形,又被当地人称为“中国披萨”。在徐行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自制塌饼,其中小庙村陆秀芬做的三角塌饼被称为“一流”。

切葱、揉面、加糖、下锅……10分钟不到,一盘香喷喷的三角塌饼就做好了。“这小葱和菜籽油都是我自己家种的、榨的。”陆秀芬说。陆秀芬的孙子卢嘉成介绍,每年他家的年夜饭都有三角塌饼。

每当临近过年,“年味变淡了”“年轻人快要对过年无感了”等话题就会在网上引发讨论。研究发现,传统仪式的变迁,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变化确实影响了年轻人对年味的感知。但美食,能跨越时代的变迁,让一代代青年记住“年的味道”。

在上海淮海中路、雁荡路附近,全国土特产食品商店的上海酱菜柜台吸引了很多人早起排队打卡。有网友说:“第一口就爱上,终于找到小时候过年在餐桌上的老味道。”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上海酱菜”也是非遗。上海金山酱菜调味品厂的酱菜制作技艺于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名副其实的非遗美食。上海人最爱的什锦菜,就产自上海金山区张堰镇的酱菜工厂。

全国土特产食品商店的营业员告诉记者,临近春节,金山酱菜工厂的什锦菜已经卖断货了,正在紧急补单。

将非遗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消费

1月中旬,在上海市嘉定区徐行镇一个菜市场里的“徐行蒸糕老解重阳糕”门前,每天都会排起长龙。春节临近,很多上海人驱车跨越半个上海,就为买上几大块蒸糕讨个吉利。

徐行蒸糕在2019年获得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它是选用优质糯米和粳米1∶1混合,经过浸米、淘米、磨米、筛粉、搅粉等步骤制作完成。东北人解荣光是“徐行蒸糕老解重阳糕”的老板,也是徐行蒸糕的非遗传承人,他做的蒸糕常年霸榜面包甜点热门榜。从一块足足两斤多重的蒸糕制作成型,到蒸熟出锅打包,耗时半分钟不到。热气在空中升腾,浓郁的米香让门口等候的顾客垂涎不已。

“我每年春节前都要来老解的店里订30多个蒸糕送亲戚朋友,坚持10多年了!”俞先生从上海市徐汇区赶来买糕,此时已经排了快20分钟队了。

解荣光的店铺还是年轻人打卡的网红店,固定客户已发展到100多人,这些客户分布在上海市区、苏州、无锡等地。蒸糕店的日销量最高可达3000斤。

曾经一度面临失传的徐行蒸糕为何能在今天持续焕发生机与活力?徐行蒸糕在被评为嘉定区非遗时,区政府在给它的定性中这样表述:保护、传承的关键在于通过市场化运作,将蒸糕进行创新式的开发和投资。

“我们改良了蒸糕设备,将蒸糕时间从原先的3~5分钟缩短到30秒之内,而且我们还推出了很多新口味,现在店里卖得最好的五仁糕就是我们独创的。”解荣光说,“烟火气”与“新潮味”相结合,加上技术创新的助力,才能将非遗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消费。非遗传承人的日子红火了,这项非遗自然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如今,解荣光把自己的蒸糕技艺传给了女婿和外甥,他相信,只要有消费、能挣钱,这样的非遗就不愁传承。

是美食,也是交流的纽带

小红书公益发布的《小红书春节非遗生活指南》显示,2023年,有超过50万小红书网友发布了与非遗相关的内容,活字印刷、大漆、剪纸、皮影等传统手艺结合CityWalk、新中式穿搭等潮流转化为年轻人喜爱的生活趋势。

美食,看似只是“吃的”,但其实串联起了中国特有的风土人情。

陆秀芬做的三角塌饼、菜饭、酒酿等美食,除了“可以吃”,也可以是“乡里乡亲沟通的纽带”。大家来找她学做食物时,会在她家边品尝边唠家常。就这样,陆秀芬家的客厅,变成了徐行镇客堂汇联谊总会第三分会。客堂汇是徐行镇民主议事的品牌,镇上鼓励大家有啥事都议一议、聊一聊,这一过程既是民主商议的过程,也是民主决策的依据。

目前,徐行已有34家客堂汇,每个客堂汇都是群众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自主平台。陆秀芬会定期在自家客堂汇里为残疾人士提供宣传培训、议事共商等活动。逢年过节,她会邀请大家来做客,做上一批塌饼。

“村里有夫妻吵架、家庭矛盾的,也都会来我这里说一说。”陆秀芬现在还是村里的“老娘舅”。

而在另一头,徐行蒸糕非遗传承人解荣光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但也积极地融入上海。每年春节前,他都会带着徐行蒸糕,走进敬老院、福利院,拜访居委会、旅行社,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将地道徐行蒸糕推广到他走过的每一寸土地,“我喜欢吃蒸糕,我也爱做这个,想让更多人尝尝这种上海非遗”。

转载请注明来自武汉市东西湖鑫峰电线电缆销售处,本文标题:《探寻“上海味道”吸引年轻人的文化密码:美食为媒,串联起“非遗年味”》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