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admin 2025-01-18 电线管理知识 5 次浏览 0个评论

今天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副馆长许晓东教授(1968-2024)辞世一周年纪念日。许晓东曾于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从事玉器、金器的保管和研究,201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所文物馆副馆长。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古代玉器、金银器、琥珀及明清宫廷工艺、中西古代艺术交流。在许晓东去世一周年之际,其生前好友、同学,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毛秋瑾撰写了纪念文。

2024年6月7日晚,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在郑裕彤楼LT1报告厅为副馆长许晓东(1968年—2024年1月19日)教授举行追思会。我在2月收到文物馆王冠宇师妹发来的通知,决定专程赴港参加。晓东的生命,在她五十六岁这年划上了句号。正值壮年,却英年早逝。追思会那天,香港阴雨绵绵,空气氤氲,似乎在诉说无尽的哀思。走在中文大学本部校园,迎着细雨,在文物馆和大学图书馆之间徘徊良久,回想着和晓东朝夕相处的几年时光,内心无比沉痛,也无比怀念。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许晓东

我们的校园岁月

我和晓东相识于2001年。那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与艺术系召开“中国碑帖与书法国际研讨会”。当时我还是硕士研究生,幸得艺术系莫家良先生和文物馆林业强馆长之邀,跟随导师华人德先生赴港参会,在会上认识晓东师姐。正是这次见面,我了解到中文大学艺术系有“中国艺术史”博、硕士课程,全球招生,晓东是第一位从内地赴艺术系读书的研究生。她从硕士课程开始,取得学位后,又继续博士课程的学习。我被中文大学良好的学术环境所吸引,决定试一试申请博士学位课程。在此过程中,我得到晓东很多帮助,她告诉我申请的程序、需要准备的材料等等。2002年4月,我收到中文大学研究生院的录取通知书,在申请宿舍时,晓东提议我们一起申请套房的双人间。就这样我俩在一起住了近三年时间。晓东年长我好几岁,她像姐姐一样照拂我,我最初的厨艺就是跟她学的。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图1 许晓东和同学们一起去大尾笃烧烤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图2 许晓东参加好友的毕业典礼

晓东是我们这批同学中的“大师姐”。她1986至199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入文物出版社,工作九年(1990—1999)以后,于1999年申请进入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开始硕士课程的学习,导师为文物馆林业强和艺术系莫家良两位先生;又于两年后的2001年,继续在艺术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刚从美国回到香港工作的苏芳淑教授。

我们在校园中度过了很多美好时光,照片记录了那些令人难忘的瞬间。和同学们一起去大尾笃烧烤(图1)、参加好友的毕业典礼(图2)、穿着旗袍在校园里拍照(图3),还有我俩时隔一年的毕业合影……也有学术场合的记录:北京大学李零先生应邀以讲座教授的身份来访一学期,为我们开设“入山与出塞”艺术史研究课程,同学们和他的合影(图4);苏芳淑教授主持的“松漠风华:契丹艺术与文化”特展开幕式合影(图5、6),晓东在研讨会上的照片(图7);饶宗颐教授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合影(图8);晓东博士论文答辩后和老师们的合影(图9)……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图3 许晓东穿着旗袍在校园里拍照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图4 同学们和李零的合影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图5 苏芳淑教授主持的“松漠风华:契丹艺术与文化”特展开幕式合影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图6 苏芳淑教授主持的“松漠风华:契丹艺术与文化”特展开幕式合影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图7 许晓东在研讨会上的照片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图8 饶宗颐教授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合影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图9 许晓东博士论文答辩后和老师们的合影

同窗三年,晓东的背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是因为我们合住的房间中有一台晓东的计算机,正对着门放置。我进出房间时,总能看到她坐在计算机桌前阅读、写作的身影。她是如此勤奋,因而硕士和博士论文均有专著出版。晓东的硕士论文,以“辽代玉器研究”为题,同名著作(图10)2003年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在后记中,她说明了这本书是在硕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完成,并对两位导师的悉心指导,以及宿白、饶宗颐、杨伯达、杨建芳、徐秉琨诸位先生和苏芳淑教授给予的指点表达了感谢。硕士论文就能出版专著,这在学界是非常少见的。而晓东此书体例相当完备,资料搜集全面,结合实地考察,运用考古材料得心应手。这与她在文物出版社工作时的积累、在中文大学受到良好的学术训练密不可分。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图10-1许晓东著作《辽代玉器研究》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图10-2.  许晓东赠予作者的扉页签名

研究生期间,晓东的学术兴趣在于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及经由欧亚草原的中西艺术交流这一领域。她的硕士论文《辽代玉器研究》是这一兴趣引导下的最初产物。此后,她将博士论文题目定为《契丹琥珀艺术研究》,更是进一步深入探讨这方面的论题。琥珀在中国甚少引起关注,但在西方却有着极为源远流长的艺术传统,关于琥珀的研究也有悠久的历史。而香港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为这项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晓东自言随着了解的加深,她不知不觉为之着迷。她有关博士论文的设想也得到了指导老师苏芳淑教授的认可。以她的博士论文为基础修订扩充成书的《中国古代琥珀艺术》(图11)2011年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在这本著作中,晓东对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琥珀、西方和中国有关琥珀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归纳整理,同时对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琥珀艺术从文献和实物两方面进行了梳理。全书重点在辽代琥珀艺术及其多元文化因素的探讨,对中国古代琥珀原料的来源、中国与欧洲古代琥珀艺术都有专门章节论述。参考书目能反映她对中外文献涉猎之广,光外文资料就有五页;附录有《历代出土琥珀简表》和《辽代出土琥珀简表》,体现了她对考古材料一贯的重视。这本著作填补了中国琥珀艺术研究领域的空白,迄今还是国内这一领域唯一的专著。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图11-1 许晓东著作《中国古代琥珀艺术》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图11-2 许晓东赠予作者的扉页签名

在这本著作的后记中,晓东对苏芳淑教授的指导和帮助给予感谢。她还对国内外多位专家学者的鼓励、支持以及对论文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表达感谢,如美国琥珀专家、琥珀研究实验室创始人Curt W. Beck先生,饶宗颐先生,林梅村教授,David A. Grimaldi先生,Alxander Shedrinsky先生,Jean Todd教授;也对中外多个机构提供的考察资助及研究资料深表谢意,如美国亚洲文化协会(Asia Cultural Council),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院及文物馆,丹麦哥本哈根琥珀博物馆(Copenhagen Amber Museum),瑞典国家文化历史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Cultural History)、琥珀博物馆(Amber Museum),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National Natural History Museum),哈佛大学博物馆。晓东提及的中外学者及相关机构,她几乎都曾亲历访问交流,从中能看出她的开拓性,为了研究而不断拓展自己的交游面,不断探索未知领域。但晓东向来低调,性格也很内敛,我们同窗时只知道她外出考察多次,却很少听她提及这些交往,只有一两位她特别佩服的研究专家她会经常提起,美国学者埃玛·邦克(Emma Bunker)即其中一位。上文提及“松漠风华:契丹艺术与文化”特展,这位学者曾应邀来参加研讨会,她对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特别是黄金制品的象征意义、工艺及传播有很出色的研究,晓东非常推崇她。而苏教授主持的这一特展,整个筹备过程持续了一年半时间,晓东除了和我们一起为特展图录撰写研究条目,还撰写了专题论文《辽代的东西方交通和琥珀的来源》,这正是她博士论文涉及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北京故宫到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的工作履历及贡献

博士毕业以后,晓东在中文大学文物馆从事博士后研究,参与文物馆《宝蕴迎祥:承训堂藏金》(2007)展览筹备及图录撰写,她的研究领域也更为拓展。2007至2013年间晓东回到北京,进入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工作,主要负责故宫玉器的典藏和研究,图录《故宫经典·故宫玉器图典》(图12)2013年由故宫出版社出版。这本图录精选故宫博物院藏历代玉器222件,图文并茂,按照器物使用功能分类,包括礼器、工具、佩饰、实用器、陈设器等门类。图录收有晓东撰写的《中国古代玉器功能的延续和嬗变》一文,从礼制的载体、君子比德于玉、仿古与古玉新诠这些方面对中国古代玉器的功能进行了宏观概述,指出了玉器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君子比德于玉而使玉器被赋予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玉器功能在唐代发生的重要转折,即“受异域文化的影响,实用、美观成为唐代装饰艺术的主流,这一倾向加速了以玉礼器为中心、以丧葬用玉为主流的中国上古玉器传统的改变,开创了以装饰用玉、实用器皿为主的新时代,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图录不仅对每一件玉器的外形有细致描述,而且揭示了玉器的文化内涵,对相关联的同类型玉器进行了比较研究,以中英文双语出版。对于想要了解中国玉文化的中外读者都能提供重要参考,兼具学术性、可读性等多方面的价值。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图12-1许晓东参与编撰的图录《故宫经典·故宫玉器图典》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图12-2. 图录《故宫经典·故宫玉器图典》中收录许晓东撰写的《中国古代玉器功能的延续和嬗变》一文

2013年,晓东受聘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副馆长。故宫六年的工作经验为她开展新的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文物馆2015年与北京故宫合作的《仙工奇制:故宫博物院藏痕都斯坦玉器精品展》便是基于她此前的研究。展览探讨了清宫收藏中以往未被整理的一批伊斯兰玉器。其质量之高,甚至超乎乾隆时代的苏州玉作。晓东也由此将自己对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时段由中古延伸至明清。

晓东担任中文大学文物馆副馆长以后的工作,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官网发布的《敬悼许晓东教授》一文中有描述,“她善用持续扩展的人际网络,发起数个大型合作项目,并成功为文物馆争取多项拨款及长期赞助,成绩斐然。”晓东的成就不是我所能全面了解的,我仅从自己知道的情况及相关出版物对她的贡献略述一二。

在过去十年间,晓东主持的富有开创性的项目是关于中国古代黄金工艺的研究。这一项目由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和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周大福珠宝集团有限公司大师工作室以及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文物修复办事处合作展开。项目缘起于2013年文物馆举办苏芳淑教授策展的“金曜风华:梦蝶轩藏中国古代金饰”特展,周大福的设计师和工艺师在参观以后,对中国传统金饰的技艺感到惊叹,希望能探源追溯已被尘封搁置的古代金匠的技艺。晓东与周大福联手,促成金工技术研究项目,并得到周大福集团的全力支持和赞助。晓东作为项目统筹之一,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和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并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杨军昌教授一起,带领团队展开研究。这一项目从历史文献、科学分析、模拟试验的角度研究锤鍱、錾刻、铸造、珠化、错金、鎏金、金丝、点翠这八大古代黄金工艺及其发展脉络,主要从材质、制作工艺的角度研究金工技术,将考古学、艺术史和工艺复原研究相结合,其开创性广受瞩目。

在数年的研究过程中,晓东带领团队赴陕西、北京、湖北、江苏等地考察多家考古机构及省市博物馆所藏实物,涵盖了不同时代、各种制作工艺的古代金器文物。通过近距离观察这些文物,仔细辨别各种工艺的细微特征,再通过交流与讨论并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基本厘清以上几种黄金工艺的发展脉络。项目组成员还选取120多件从商至清、陕西等地出土的古代金器进行科学检测分析,为八大工艺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研究团队的工艺大师利用多年丰富的黄金加工经验,设计并实施了以上多种黄金工艺的模拟试验,进一步论证了传统黄金制作工艺的可行性,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技艺奠定了基础。项目得到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的高度重视,也得到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等多家文博、考古机构和沐文堂、梦蝶轩、承训堂等收藏家的支持和帮助。这一项目的成果是出版了《中国古代黄金工艺(一及二)》(2017 及 2023)(图13)中英文版研究报告。应当说此项成果填补了中国古代黄金工艺研究的空白,对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具有重要意义。(参看研究报告前言)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图13-1 《中国古代黄金工艺》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图13-2 《中国古代黄金工艺》,由许晓东和杨军昌担任主编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图13-3 《中国古代黄金工艺》目录

这两种都是图录类型的报告。第一种为一册,由许晓东和杨军昌两位教授担任主编。报告前面是中文,后面是英文。团队成员在总论中国古代黄金工艺的基础上,对锤鍱与錾刻、铸造、珠化、错金银与鎏金、金丝、点翠这八大工艺有细致研究,既从文献和实物讨论工艺来源和具体制作方法及过程,又有检测实例说明这些工艺在古代实际的运用。第二种报告中英文各有一册,分为四部分,分别探讨错金银、錽金银、制丝、制链。每部分既有对相关工艺历史文献及实物的研究,又有对材料与工艺的科学检测和设计实验。晓东撰写了《錽金银工艺研究》一文,从清代文献中探讨錽金银制作流程和用料,对明代或之前錽金银文献进行释读,并对錽金银工艺的流布展开讨论,分析了日本、中亚、欧洲的相关情况,确认錽金银最具特征性的工序是发路,即在基体表面錾凿出交叉阴刻线,再于其上以物理方式附着金银片或丝。这就将錽金银与错金银进行了区分,对工艺名称作了准确界定。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图13-4 《中国古代黄金工艺(一及二)》(2017 及 2023)

有关中国古代黄金工艺的研究,不仅在学术上有开创意义,在合作模式上也极具新意。既有专家学者的投入,又有当代工艺设计师的参与,因而影响至珠宝行业内。在此过程中还培养了中文大学文物馆的年轻学者和策展团队。古代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是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活化利用”。2017年11月,第六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吴论坛在苏州举行,论坛主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复兴”。晓东和十多位海内外工艺研究领域的专家应邀参加论坛,她作了“中国古代金器工艺及传承”的演讲,总结了团队开展的研究工作。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图14-1.许晓东应邀为苏州博物馆策划“黄金为尚:历史·交流·工艺”特展现场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图14-2 许晓东应邀为苏州博物馆策划“黄金为尚:历史·交流·工艺”特展现场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图15.“黄金为尚:历史·交流·工艺”展览图录

有关黄金工艺研究的又一项成果是,晓东应邀为苏州博物馆策划“黄金为尚:历史·交流·工艺”特展。展览在2020年举办,正逢疫情期间,晓东和苏州博物馆的同仁克服重重困难,展览如期开幕(展览现场,图14)。由苏州博物馆编的同名展览图录也于同年12月在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图15)。晓东为展览撰写总序,还发表专论《黄金为尚:历史与交流》,对中国古代自夏商周时期至清代的黄金艺术进行了整体阐述,突出黄金艺术的中外交流,特别是斯基泰艺术对中国北方金器产生的影响,罗马、波斯、希腊-巴克特里亚以及粟特与中国黄金艺术的交流,中国境内不同地域之间或代与代之间的交流、借鉴。展陈设计也在此基础上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中国黄金制品的历史、中国金饰的外来影响、中国古代黄金工艺。这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是把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地宫文物、西安何家村窖藏和江苏镇江丁卯桥窖藏这三大唐代金银器窖藏文物汇聚在一起展示,突出了唐代黄金艺术的繁荣以及工艺的高超。另一大亮点是展出了周大福制作并捐赠给苏州博物馆的金累丝珐琅镶嵌莲花碗。这一造型参考自1957年苏州虎丘云岩寺出土的秘色瓷莲花碗。胎体锤鍱而成,其中凤鸟、紫藤等纹饰则主要以錾刻及古代细金技术中的累丝、珠化工艺制作;又镶嵌有红珊瑚、松石,局部填入珐琅等。是对古代金器纹饰和工艺技巧的现代演绎。(图16,参看童宇撰写的展品说明,《黄金为尚:历史·交流·工艺》237页)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图16.周大福制作并捐赠给苏州博物馆的金累丝珐琅镶嵌莲花碗

近些年,晓东还策划了多个学术性强又深受海内外观众喜爱的展览。其中之一是“雪漠玲珑:喜马拉雅与蒙古珍品”展,展览在合肥、宁波、长沙和成都吸引数十万观众,广受赞誉,主要展出香港承训堂和梦蝶轩收藏的西藏和蒙古艺术品。这一展览中,人用饰物和宗教艺术是两条主线,透过人、神饰物和生活礼仪及宗教祭祀装饰,从新的角度探索蒙、藏自元朝建立紧密历史渊源之后饰物艺术的互动影响。特展出版有两本厚重的图录(图17),分别是承训堂和梦蝶轩的藏品,均分为“雪域篇”和“大漠篇”两部分。此外还出版有一本专门的研究论文集,晓东撰写了《天人合一:喜马拉雅珠宝印象》一文,从西藏与尼泊尔珠宝饰品之题材与宗教的密切关系、人神饰品的互鉴互借、珠宝饰品制作材料的寓意等角度,凸显中国西藏、尼泊尔地区珠宝天人合一的特质。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图17-1 “雪漠玲珑:喜马拉雅与蒙古珍品”特展图录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图17-2 《雪漠玲珑:喜马拉雅与蒙古珍品研究论文集》

如果说2004年“松漠风华:契丹艺术与文化”系统展示了以辽为主题的北方游牧文化,探讨辽代金银饰物的工艺和艺术风格;那么2013年“金曜风华:中国古代金饰”则展示了苍狼白鹿北方草原金饰、赤猊青骢吐蕃金饰、紫凤金龙中原金饰这三个特定的专题,其中吐蕃金饰是崭新领域,展现古西藏金饰的独特艺术风格和工艺;2018年“雪域玲珑:喜马拉雅与蒙古珍品”则是在吐蕃金饰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突破以往藏传佛教艺术展聚焦宗教主题,集中展示蒙、藏佛像、唐卡及相关主流艺术的窠臼,从新的维度探讨蒙、藏艺术内涵、物质文明、人文生活与宗教精神的交汇。这既是以梦蝶轩为代表的香港收藏家在金银器收藏领域的思考与探索,也是晓东在香港自求学至工作期间学术研究不断拓展的内在理路之一,她能从文物和藏品中充分发掘其价值而策划视角新颖的展览,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向观众讲述藏品的故事。对特定文化和文物材质的长时段探索使晓东具备宽广的学术视野,她曾担任香港城市大学《猎人·战士·神灵:中国北方游牧艺术》(2022)特展顾问,体现了她对北方游牧艺术的丰富学识。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图18.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23年出版的“总相宜:清代广东金属胎画珐琅”展览图录

晓东新近策划的展览“总相宜:清代广东金属胎画珐琅”为首批国家艺术基金赞助的香港项目之一,吸引着广泛的关注,已前往天津、并将于上海、武汉以及数间欧洲知名博物馆巡展。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23年出版的同名图录(图18)有晓东撰写的导言,她写道:“展览旨在呈现清代广珐琅近二百年的发展历程、艺术风貌、其所体现的不同地域或文化间技术与艺术的交流,及其因应市场变迁的调适。”展览从六个部分展开:Ⅰ. 十字门开:粤海关的设立及广州商贸;Ⅱ. 博采共融:广珐琅面貌的形成;Ⅲ. 包罗万有:广珐琅的装饰题材;Ⅳ. 千色竞秀:广珐琅的千面万向;Ⅴ. 无问东西:广珐琅的市场;Ⅵ. 见微知著:珐琅工艺解析。和图录配套出版的还有论文集,收录有晓东撰写的《再论清代广东金属胎画珐琅》一文,从早期广珐琅风格的形成及特色、宫廷传做与广珐琅的鼎盛、广珐琅的市场这三方面展开讨论,力图对近两百年的广珐琅进行更为精细的年代划分,同时也提出了多个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敬悼许晓东教授》一文指出,“该研究反驳了广东珐琅器不及皇家制品的传统看法,指出广东顶尖珐琅工匠获召至宫廷造办处,反映其高超的工艺水平。”这一特展在“提升大学知名度之余,也增强了香港在艺术领域的声誉。其中一位借展藏家更因对晓东工作深感敬佩,将其珐琅珍藏捐赠予香港中文大学。晓东不仅将严谨的学术展览推广予大众,也将馆藏所缺转化为优势,堪称博物馆人的典范。”

师友和家人心目中的晓东

追思会那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姚进庄朗读了苏芳淑教授的怀缅分享。苏教授写道:“2001年我来到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任教,许晓东是我的第一位博士生。提起我,她总是说‘严格’。而我或许也会用同样的词来形容她。在过去的22年中,她来到我的世界,于我而言,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学生,还与我有着亲人般的情感,共同分享对玉和琥珀的喜爱。她是我的朋友和同事,是一位国际型学者,她用独有的安静温和的方式,执着而坚定地去实现她的想法和理念。通过晓东,我懂得了作为老师的意义。”苏教授回顾了自2005年晓东博士毕业以后十八年间取得的学术成就,评价她的影响力超越了她所在的地域范围。此外,苏教授还提到,晓东是一位勇敢的旅行者、是一位好母亲、是一位可以分享希望和困难的朋友。

在追思会上缅怀分享的还有晓东生前的同事、朋友和家人,有的现场出席,有的通过连线表达怀念之情。分享的嘉宾有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女士,原台北故宫博物院器物处处长、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与文物馆合聘访问学人嵇若昕女士,深圳博物馆研究馆员郭学雷先生,周大福设计总监林鸿胜先生,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副教授尹翠琪女士,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毛秋瑾女士,香港城市大学般哥展览馆总监陈丽碧女士,以及晓东的学生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博士李怡安女士。大家都回顾了和晓东交往的点滴,她渊博的学识、对学术和工作全情投入的态度、真诚待人的品格都永留我们心间。参加晓东追思会的还有我们的老师莫家良先生、求学期间的多位同学、晓东在文物馆的众多同事,也有收藏家、博物馆及北山堂基金会的同仁,以及众多晓东在大学及业界的朋友们。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许晓东与本文作者的毕业合影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许晓东与本文作者的毕业合影

追思会的最后环节,是晓东的儿子杨乔然的分享。我对他的印象始于晓东总会提起的“晖晖”,这是他的小名。当年我们读书时住的房间中,晓东把儿子的画作贴在墙上,上面有“晖晖”的签名,一直留在我记忆深处。后来晓东回到北京工作,我曾在她家住过。那时晖晖正上中学,喜欢吃烧烤,我们一起陪着他享用美食。眼前的乔然早已长大成人,接近而立之年,他的分享令人动容。自晓东离世后,他每天都会给妈妈发微信,说说工作上遇到的事,聊聊家长里短。即使再也收不到回信,他也坚持做这件事,清晰地记得妈妈离世多少天。儿子眼中的晓东,为了求学坚韧不拔,在工作之余、每晚哄孩子睡后坚持学习英语,最终考入香港中文大学。2007年学业有成之后回到北京工作,正是儿子青春叛逆期,妈妈的包容孩子不会忘记。而2013年晓东出任文物馆副馆长之际,又是乔然考入香港浸会大学读书之时,往后的十年母子都在香港,互相陪伴,一起看展览、看电影、逛超市,分享美食和生活中的大情小事。乔然在香港成家立业,晓东生病住院时始终陪在身边,我想晓东离开时,应该是安心的。

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许晓东教授追思留言墙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专门在网上设置了“许晓东教授追思留言墙”,也很早公布了网址。读着晓东的同事、朋友、学生发布的留言,长长短短的文字,有的配上了合影,述说的都是大家各自心目中的晓东。内容或有痛惜,或有悲伤,或有感怀,更多的却让人感到温暖,让人仿佛觉得,晓东一直都在我们身边,从未远离。

附记:本文的写作得到众位师友的帮助,特别感谢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童宇先生及他的同事惠赐多种图录;感谢苏州考古所程义所长惠赐图录、苏州博物馆江伟达先生惠赐“黄金为尚”展厅照片;感谢上海博物馆褚馨女史惠赐苏芳淑教授悼念文字的翻译稿、杨乔然先生惠赐追思会发言稿;感谢听我分享我和晓东往事的朋友们。最后一次见晓东是2023年3月31日,她从上海来苏州,我陪她去吴文化博物馆看展览,和她一起在十全街的餐厅用餐。她说起2024年春天要带文物馆之友团队来苏州考察,听昆曲和评弹。2023年10月至2024年1月,晓东生病住院期间,我和褚馨及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尹翠琪女史始终保持联系,写下激励晓东的文字,共同度过了那段煎熬的日子,谨此纪念。

(本文作者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原文标题为《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自武汉市东西湖鑫峰电线电缆销售处,本文标题:《纪念 | 金曜风华——追忆挚友许晓东教授》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