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际金融报
1月8日,发布了关于实施“成银转债”赎回暨摘牌的第八次提示性公告。
公告提示,截至2025年1月7日收市后,距离成银转债的最后交易日(1月23日)仅剩12个交易日,距离最后转股日(2月5日)仅剩15个交易日。《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发现,当前市场存续的13只银行可转债转股率普遍较低,超半数转股率不足0.01%。
受访专家指出,银行可转债转股率受到股价低迷、转股条件限制,及发行规模与剩余年限等多个因素影响。未来,银行可转债的发行规模可能会继续压缩,但随着市场好转,其投资价值或将重新被挖掘。
银行可转债转股率分化
据悉,成都银行股票自2024年11月7日至2024年12月17日的连续29个交易日内,有15个交易日不低于成银转债当期转股价格12.23元/股的130%,已触发有条件赎回条款。自2025年2月6日起,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摘牌。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近日,市场存续的13只银行可转债2024年度转股情况已陆续披露完毕。除成银转债外,和发行的两只可转债也即将到期。从转股率来看,13只银行可转债分化明显,多只未转股比例超过99.99%。
其中,成银转债的转股率最高,随着到期日临近,这只可转债的转股进程也在加速。公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累计已有人民币71.57亿元成银转债转为A股普通股,占成银转债发行总量的比例为89.47%,未转股部分余额约8.42亿元,占比10.53%。记者查询Choice最新数据发现,截至2025年1月7日,成银转债未转股余额又减少近5亿元人民币,仅剩余约3.64亿元,占发行总量的比例为4.55%,转股率已超95%。
将于2025年3月4日到期的转股率也不低。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信银行发行的400亿元中信转债已有329.66亿元转为该行A股普通股,其中,去年四季度有高达51.92亿元的可转债转股。截至今年1月7日,中信转债未转股余额约为68.91亿元,占发行总量的比例为17.23%。
值得注意的是,现存的六成银行可转债未转股比例高于90%。其中,、、、、、和的未转股比例均在99.99%以上,转股率不足0.01%。
“银行发行可转债,主要目的是为了补充一级核心资本。”优美利投资总经理贺金龙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转股率低则可能为银行补充一级核心资本带来难度和压力。同时,在较大的存续规模影响下,银行的偿付压力也会相应增大。”
排排网财富理财师曾衡伟表示,可转债股率低对于银行与投资者都是不利的。银行资本压力难解、财务负担加重,股价低迷影响市值管理。投资者则会错失股票增值收益,仅获得债券利息,并且将面临到期兑付风险。
未来投资价值或提升
未来四年内,市场上现存的13只银行可转债将全部到期,结合当前各家可转债未转股的比例来看,上述银行面临的压力依旧不小。
除了即将到期、加速发力的成银转债和中信转债外,浦发转债剩余期限已不足一年,尚有99.9971%未能转股(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下同)。紫银转债和青农转债分别将在2026年7月和2026年8月到期,未转股比例分别为99.9907%和99.994%。2027年则有上银转债等5只银行可转债将到期,而除和外,其余3只的未转股比例同样超过九成。
为何银行可转债转股压力整体较大?在曾衡伟看来,银行可转债转股率受到股价低迷、转股条件限制,以及发行规模与剩余年限等多个因素影响。
“银行可转债转股率低,一是受股价低迷影响,导致转股溢价率高,投资者转股动力不足。二是转股条件严格,下调转股价受限,强赎条件难以满足。”曾衡伟分析指出,“此外,银行可转债发行规模大,转股压力大,剩余年限短则转股诉求强,但条件未达到亦承压。”
记者注意到,2024年12月9日,紫银转债转股价格触发向下修正条款。当日,发行公告称,鉴于紫银转债距离存续期届满尚远,综合考虑公司的基本情况、股价走势、市场环境等多重因素,以及对公司长期稳健发展与内在价值的信心,为维护全体投资者的利益,公司董事会决定不向下修正“紫银转债”转股价格。
“可转债的转股价不可低于每股净资产,而上市银行股价普遍处于‘破净’状态,通过下修转股价触发强赎或提高转股的性价比也会受限。”贺金龙指出,“根据过往经验,上市银行也可引入其他战略投资者增持可转债后转股,从而缓解到期兑付压力,提升转股率。”
曾衡伟建议,为提升转股率,上市银行可多管齐下。首要的是提升股价,通过改善经营业绩、增强投资者信心等方式吸引转股。同时,优化转股条件,合理调整转股价,注意平衡股权稀释风险。
2023年以来,银行可转债发行进入空窗期,现存量也因到期或触发强赎而减少。未来,银行可转债可能面临怎样的局面?
曾衡伟指出,展望未来,银行可转债转股率有望得到改善,经济稳步复苏、宏观政策扶持、银行板块估值修复,将助力降低转股溢价率。
“但银行可转债的发行规模可能会继续压缩,受监管审慎态度影响,新债发行少,现有可转债到期或强赎退出,银行可转债总体规模将缩小。”曾衡伟分析道,“尽管如此,银行可转债作为重要融资工具和投资品种,市场关注度仍将提升,特别是在市场行情好转、银行股估值修复之际,其投资价值或将重新被挖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