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网民在小红书接头的48小时

中美网民在小红书接头的48小时

admin 2025-01-15 电线管理知识 4 次浏览 0个评论

公元二千二十五年,白宫有欲禁 TikTok 者,众民怨愤,怒而相争。偶闻东方有一诶普名曰瑞德布克,风尚清和,实乃赛博净土,众民相率而趋之,以表对国禁之不满,是事寰宇喧然。

"Tiktok 难民潮 " 还在不断闯入小红书。

截至 1 月 15 日零时,小红书上 #tiktokrefugee 的相关讨论数已从几个小时前的 6.3 万迅速增长到 385 万。

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此次赛博接触的范围远超过去学术交流和旅行团的层面。有趣的试探与对话,让这场迁徙获得了国际关注。

" 难民 " 可能没想到,这次迁徙可能造就了中美两个国家相遇以来最大的一次民间交流。

中美网民在小红书接头的48小时

为什么 Tiktok 难民会选择小红书?

大部分人的初衷是向美国政府禁令表示不满的叛逆举动——既然你说中国 App 盗取信息不让用,那么我们就用另外一个。

" 美国政府说 tiktok 禁令是国家安全范畴,但如果真是这个问题,那为什么不禁止所有的中国 App 呢?大家喜欢 tiktok 是因为小人物也可以说自己想说的,我一点不觉得来小红书这件事离谱,这种远渡重洋不需要听任何人话的做法本身就很美国,现在政府想要控制人们,所以我们来到小红书。"

——小红书 @美国妈妈 Brooke

为什么 Tiktok 难民不想使用 IG 跟 FB?

因为大家觉得 IG 太假,制造焦虑,互动体验也不好。而 FB 呢,又太老,满屏全是爷爷奶奶转发 AI 生成的锦鲤(神像)没劲。所以大家会喜欢 TT 的真实感、强互动。

关于这种诉求 @木子童在 2022 年在《一部分新青年决定踹飞社交滤镜》的报道中,就提到过 IG 焦虑以及几个主打真实 App 爆火的事儿。

中美网民在小红书接头的48小时

这一事件同时意味着如果美国政府不改变决策,执法者将被困在打地鼠的游戏之中。

反对者会发掘一个又一个新的阵地,即便不是小红书,也可以是别的违反《防止外国对手获取美国人数据法案》的产品。

" 我无法忍受现在的这种恐惧,中国盗取数据了 ... 诸如此类,我还有很多事要担心,我还要付房租,我不在乎我用的 app 是哪个国家产的 ... 小红书每个人都很友善 ... 不像政府要剥夺我们的自由。"

——小红书 @HeatherRoberts

中美网民在小红书接头的48小时

虽然远渡至此是出于愤怒,但这次大范围的中美第三类接触却为双方带来了奇妙的和谐体验。

怯生生的抱歉闯入小红书是难民潮用户的统一开场白,诚恳介绍何以逃亡至此的个人介绍是试探的开始,宠物分享是对谈的开始契机。

友善,是在 reddit 以及小红书帖子中难民大军提到的关键词,这种友善是肉眼可见的,小红书土著不但带来了猫税、鸟税、写作业这样好玩的梗,人们还为新来的赛博移民准备了全套的教程,其中包括如何改界面语言,如何添加中文字幕以及中国互联网生活要点提醒。

中美网民在小红书接头的48小时

和谐来自于陌生的新鲜感。

由于陌生,所以小心。由于新鲜,所以互动。当你看见两群人用最友善的语言彼此试探的时候,你会想起社交媒体刚兴起时,你小心翼翼探索校内网的感觉。

" 这里实在太友善了,让我想起了 10 年前的 tiktok,彼此充满善意而不是抱怨。"

听上去,这样美美与共的说法很浪漫。但假以时日,随着观念的碰撞、使用习惯的差距以及新鲜感的褪去,真正的问题才会缓慢浮现。在目前的观点中,中外媒体都认为这就是一股风潮,持续一个月就会归于沉寂。

中美网民在小红书接头的48小时

不过如果你记忆力够好,你会想起这不是第一次小红书在外网引起话题。

早在 2024 年 2 月份,小红书就发生了一起 " 听劝热潮 "它的起源是 @candiselin86 在 Tiktok 发布了一支小红书上素人听劝改造的帖子截图,表示中国网友正在帮助女孩们变得更好看,进而引发海外用户的关注。

虽然这件事官方在 2 月底的统计数据中绝对数值不高,仅有 56 篇(因为有些笔记关键词和 tag 使用问题可能未统计)但互动量很高,达到了 1.46 万。

加上 Tiktok 的扩散,小红书便在海外用户心里扎下了氛围友好,互动率高的认知,这和他们幻想的乌托邦社交媒体形象完全契合。以至于让人们想起 " 逃难 " 第一个想到的目的地就是它。

中美网民在小红书接头的48小时

从某种意义来说 tiktok 逃难来到小红书,就像是社交媒体的价值的文艺复兴。

社交媒体绝对不是个新概念。

根据现代的研究,一些灵长类动物会把 20% 的时间用来帮助同伴梳理毛发,并通过梳毛搭子来展现自己关系网的远近亲疏,传递社会信号。科学家认为这代表灵长类大脑是社会性大脑,习惯通过社交行为建立社会纽带,分析信息为我所用。

这意味着与别人建立关系、交流信息是人的本能。即便我们的传媒介质如何改变:从梳毛进化到语言、纸张、电视再到今天的互联网,但我们的本能不会改变,点赞是梳毛,互关是联系,无论中外皆是如此。

当习惯使用的社交媒体变成了无限制格斗的角斗场,人们便需要小心翼翼,避免踩了政治正确的雷,那真是如履薄冰,总得担心社会性死亡,这件事在国外如此,在中国亦如是。

因此,当人们在一片新大陆返璞归真的进行友善交谈的时候,人们便重新想起了社交媒体的真正价值:

" 彼此友善地交流,难道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吗?"

中美网民在小红书接头的48小时

奥巴马在 2024 年民主党全国大会上的演讲,解释了社交媒体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可怕:

" 我们生活在一个困惑和愤怒的时代,流行文化是那些稍纵即逝的东西:钱、名气、地位、点赞。我们在手机上追求陌生人的赞美,为自己建各种墙,然后又奇怪自己为什么孤独。人们之间信任的减少,是因为我们没有花时间去了解彼此。在我们之间的那块空白地,政客和算法教会我们仇恨。"

这段话像极了巴别塔的隐喻,那个故事是说,神惧怕人们联合在一起便能通天,便用语言、地理、生活方式造成分裂。

虽然分裂是人类文明的常态,可商业的发展、交通的革新甚至是血腥的战争,都不断促进着人类的融合与交织,它很缓慢、曲折,但从未止步。

tiktok 难民避难是一次偶然,但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说,它不发生在小红书上,也会发生在别的 App 上。它不发生在今天,也会发生在明天。纵使它影响的范围远远提不到人类文明进程的高度,但却绝对算得上是逆全球化中的昂扬消息——再坚固的疆界和意识形态的摩擦,都挡不住生活的融合与交错。

有支持者就有反对者,比如在 reddit 上就有人拿政治叙事质疑人们的赛博迁徙的意义,但一位用户的回复很有意思:

" 今天,咱们不聊政治和意识形态不行吗,就感受两天本真的互联网原生态不行吗?"

中美网民在小红书接头的48小时

转载请注明来自武汉市东西湖鑫峰电线电缆销售处,本文标题:《中美网民在小红书接头的48小时》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